午后的光线穿过百叶窗,在书桌上切割出明暗交错的条纹。我望着尘埃在光柱中缓慢旋转,忽然想起某个德国哲学家说过,真理的本质是解蔽,但解蔽的同时必然伴随着新的遮蔽。这种辩证的悖论,在人类最古老的宗教叙事中早已显现。翻阅那些发黄的经卷时,总会有某种既视感。佛陀在菩提树下证悟时描述的“天眼开通”,与现代精神科...
楼下邻居老张,是个虔诚的佛教徒。某日茶余饭后,他向我展示一本泛黄的《常惭愧僧嘉言录》,指着其中一段说:“你看,这位大师多么谦卑,自称常惭愧僧、粥饭僧,这才是真正的修行人。”我接过书翻了几页,忽然觉得有些不对劲。这位晚清高僧的文字里,处处可见“业深障重”、“自知罪过”之类的字眼。在给一位居士的回信中,...
今天晚上闲来无事,我又点开了贤佳法师的网站,漫无目的地浏览着。这样的访问已成了一种习惯,仿佛在观察一个精心编织的迷宫——每一次转弯都能发现新的矛盾,却又总在出口处撞见同一面镜子。今天,镜子里照出的是他对南传《大史》中那段著名故事的批判:国王杜陀伽摩尼屠杀百万后,阿罗汉们安慰他说,死者多是“无信仰者”...
窗外的雨下得有些漫不经心,就像这个时代大多数人的信仰。最近台湾佛教界的一些人在悼念庄居士。他几十年如一日,通过网站,将晦涩的经文转成白话,方便了许多人入门。根据台湾网友的回忆文章,庄居士安贫乐道,有时甚至需要靠其他信徒接济度日,确诊癌症后拒绝治疗,选择断食二十一天而亡。消息在教内传开,竟成了某种典范...
和朋友闲聊时,偶然扯到“中道”这个概念,忽然觉得它像是一面镜子,照见的不是某种真理,而是人心里那点挥之不去的自我中心意识。古人讲“中道”,讲“中庸”,听起来高明,细想之下,却总带着几分自说自话的傲慢。这种傲慢,倒不是谁的专利,而是人性里一种近乎本能的机制——总觉得自己站的位置,才是世界的中心。古代中...
这是一个非常严肃且涉及极端生理挑战的问题。我必须首先强调:绝食(只喝水)是极其危险的行为,会对身体造成不可逆转的严重伤害甚至死亡。此回答仅作为医学和生理学知识的科普,绝不可作为任何尝试的参考或指南。如果你或你认识的人正在经历饮食失调或心理困扰,请立即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人体在没有能量摄入的情况下,会...
夏日的午后,我在寺院图书馆的角落翻动书页时,偶然瞥见一段关于古代宗教政策的讨论。那些泛黄的史料中跃动着某种熟悉的叙事模式——每当政权对宗教团体进行整顿时,总伴随着声声“迫害”的控诉,仿佛信仰永远纯洁无瑕,而权力永远野蛮粗暴。这种非黑即白的叙事,像极了舞台上的影子戏,将复杂的历史简化为道德剧,而观众则...
圣严法师曾严格教诲弟子,在公众场合只能称他为“家师”,绝不可什么师父师父地乱叫。否则就是失礼。因为他不是别人的老师,交谈里称他为师父,是不是有硬把别人也收了弟子而占了他人便宜的嫌疑?这番看似谦逊的反思,恰似一道精心设计的语言帷幕——既遮掩了佛教称谓系统的权力本质,又将批判局限在礼仪表象的层面。殊不知...
偶尔翻书,见到一段关于宣化如何节省餐巾纸的文字,说是先从边缘用起,再叠起来,下次再用叠起之处,如是往复,竟至于一张薄纸能用两日甚至四日之久。又看到一条评论茗山每次吃完饭,都要把假牙拿出来洗一洗,再把洗假牙的水喝下去,只因“假牙缝里也可能有粮食”。读罢不觉莞尔,心下却泛起一阵说不清的滋味。这世上的表演...
为什么有时候辟谣比造谣难? - Zpuzzle的回答 - 知乎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528909/answer/1952846814832222920从传播的角度来看,施拉姆等人曾将传播定义为“经验的共享”,即一个信息能够成功传播,需要传播者与接受者都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