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

为什么有时候辟谣比造谣难?

admin 2025-09-28 13:36:19 6

为什么有时候辟谣比造谣难? - Zpuzzle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528909/answer/1952846814832222920

从传播的角度来看,施拉姆等人曾将传播定义为“经验的共享”,即一个信息能够成功传播,需要传播者与接受者都具有大致相同或者能够相互理解的经验体系,否则就会出现鸡同鸭讲的局面。如下面这句话:

明天下午四点在4号楼305等我,你把这周要做的项目资料也准备一下,到时候我们聊聊。

这里面的每个字你都认识,但你又完全不知道什么意思。因为4号楼、305、这周要做的项目等内容,只有都生活在同一个地方且彼此认识的人,才能理解对方说什么。

扩大一点,不同学历、不同行业、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成长经历的人,即便他们有某些方面的共同点,但脱离了这个共同点,也未必能进行更深入的交流。比如在同一个农村长大的两个人,之后一个人成为了富豪,另一个则初中毕业后四处打零工,那么如果两个人聊的是小时候嬉闹玩乐的事情,或许会很有共鸣,但如果脱离这个范围,一个聊企业管理,另一个聊怎么跟工头讨薪,那聊不了两句也就不欢而散了。

以此而言,谣言的传播与接受同样需要传播者与接受者有大致相同的经验体系,那反过来说,辟谣者所拥有的往往是与接受者不同甚至相反的经验体系。如此一来,当双方的经验体系不在同一范围时,信息就很容易出现无效传播的情况。

说一些现实中的例子,这些年网上经常会有这样一种内容,例如“中国有3万亿科学家移民美国”、“XX贪官个人资产达2万亿美元”等等。这种内容在很多人看来,都是无需任何考证的一眼假。那么,如果你认为这个东西是严重违背常识的一眼假,自然没有辟谣的必要。但如果你认为这需要辟谣,就必须要回答一个问题:到底谁会信这个?

显然,一个知道地球上只有80亿人的人,无论如何不会相信中国会有3万亿人移民美国。哪怕缩小到万分之一,3亿中国人移民美国也是一个完全不可能的数字。同样,一个人如果对基本的经济常识有了解,自然会知道2万亿美元是怎么样的一笔钱,以及一个贪官拥有这么一笔巨款的概率有多大。

一个人如果相信并且传播这个,能说明什么?要么说明他具备常识,但故意这么传播,要么就是根本不具备这个常识。

既然谣言的传播是基于两个人经验的共享,而辟谣是两个经验体系不相同的人进行交流,到底哪个的难度更高也就不言而喻了。

郭德纲有一句名言,说“我要跟火箭专家说发动机得烧水洗煤,那专家看我一眼,就算他输了”。这句话长期以来都被理解为“不要理会外行的意见”,但仔细分析的话,火箭专家不搭理说“发动机要烧水洗煤”的人,并不是因为这个人说的东西是错的——换一个人说“火箭的整流罩如果改成乘波体设计,是不是更更节省燃料”,那有些人还是愿意过来讲一讲你的这个想法是对还是错的。“火箭发动机烧水洗煤”这个话,意味着这个人连内燃机是什么都不知道,就更不用说火箭了。如果你跟他解释,“火箭发动机不烧煤,火箭里面要有燃料和助推剂”,他也还是听不懂。如果一定要让他听懂,那你得从初高中物理开始讲起,这不能给你带来任何收益,反而会让你心情越来越不好。既然如此,那最好的办法也就是不搭理。而如果一个人能说出“整流罩”这个词,起码表明他知道火箭的基本结构,那有些问题也还是好解释的。

这也是一些科普工作者的常见误区。大部分的科普工作者都有很好的学历,认为“只要我讲的是对的,有趣的,就能被人接受”,实际情况绝非如此。这些人的误区在于不理解传播的基本规律,认为信息只要发出并被接收,就可以产生预期的传播效果,这实际上是传播学最早期的“魔弹论”的思维——而这种理论早已经被废弃了,只是学科历史上的一个名词。

而且,谣言的传播往往伴随着一些模糊性的、不可证伪的内容,由于这些内容具有不可证伪性,也意味着无论如何辟谣都是没用的。比如,在贪腐官员相关案件的传播中,法院会在审判中公布嫌疑人受贿、贪污等的具体数额,但在公共舆论的讨论中,则常会伴随着“法院说他收了5000万,实际上他收了10个亿,剩下的都没说”这类的说法。如果说这话的人,是与嫌疑人本就认识的,也熟悉他的生活,这话还有一定可信度,但大部分传播这个的人,都只是与嫌疑人毫无关系的普通人,他们相信这个说法的逻辑是“反正不可能就贪这么点”。

我也知道无论如何,一个官员受贿的金额永远是被低估的——有一些受贿他没交代,还有一些受贿可能因为金额小、时间长等原因,他想交代也记不起来了。但按照“证有不证无”的逻辑,检察机关要证明“XX受贿10亿”是容易的,但“XX还有9亿多受贿财务没被查”这个事根本就没法证明。而这种模糊性和不可证伪性,就会成为谣言传播的加速剂。

由此,也可以得出谣言传播的另一个特点,那就是在一个领域内小范围传播的专业性谣言,可信度往往要比大范围内传播的公共谣言更大。

“专业性谣言”的意思是,与信息受众经验领域有较高重合度的谣言。比如你是个大学老师,有同事告诉你“听说了吗,下半年咱们的职称评审标准可能要改,横向经费的额度要求翻了三倍”。这个信息可能没有明确出处,但还是有比较大的可信度。一些在大范围内传播的公共性内容,比如某明星实际上是某官员的小三、某导演是通过什么关系拿到了某个戏的拍摄许可等等,这其中可能有一部分的确是知晓内情的人的爆料,可如果你把所有与此有关的传言汇总起来,那可能符合事实的部分1%都不到。

然而,越是这种情况,谣言的传播反而越广泛。顾颉刚曾提出过“层累史观”,而谣言的传播往往也是“层累”的,也就是这个谣言最初可能就是简单几句话,但在传播过程中细节会不断丰富和完善,传播者也会通过此来完善谣言的逻辑。到最后,谣言已经具备了丰富的细节与完善的逻辑,大众想不相信也难了。

之前知乎上有个问题是问如何评价云南,其中有个答主说,在云南有个拉进人物关系的好办法,就是你随便找个地州一二把手的名字,说“这个人是不是XX(地州名字)帮的”,然后你就会听到别人跟你说,“或说,他明明是XX帮(另一个地州名字或官员名字)”,接下来他就会给你讲一些你从来没听过的官场内幕。

可是你想想这事也很荒诞——跟你说这些内幕的人,可能想请当地的派出所所长办点事都得托几层关系,然而他们却能把省部级干部的履历、家庭关系乃至于干了什么事都如数家珍地说出来,不知道的还以为省长就是他二舅。

所以,如果想尽量避免谣言,一个可行的办法就是尽量只从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处获知消息。比如你想知道大学招生政策的内容就问大学招生处的人员,这倒不是说大学招生处的人说的话都一定是真的,但他可以依据自己的经验去排除那些大概率不靠谱的内容。这看起来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常识,可现实中有非常多的人了解志愿填报与就业情况并不是通过相关行业的从业者完成的,而是更多根据亲戚朋友的推荐做决定。有时候,亲戚说一句“我们单位那个谁谁谁的孩子就报了某某专业,现在一毕业年薪50万”,就能决定一个孩子的一生。

有些人会将谣言的传播归结于“公信力”的缺失,这不能说不是一个原因,但也只能说一部分原因。即便“公信力”能100%的发挥作用,谣言也依旧会出现。归根结底,谣言的传播根源于经验无法共享,这不是靠公信力可以解决的。在有关政治传播的研究中,建国初期的“毛人水怪”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案例——在那个被认为公信力还相对较高的年代,“毛人水怪是苏联派出的间谍,目的是割小孩的蛋蛋用来造原子弹”这样的谣言也能传播起来,那就不能说公信力可以解决一切。何况,公信力能解决的也只是涉及政治和公共生活的一部分问题,而绝大多数的谣言与此并无关系。

每一个人的人生经历都是独一无二的,即便其具有很多相似性,但也只是相似而不会相同,这也注定了一个人是无法完全彻底地了解另一个人的。如果能理解为什么“传播是经验的共享”这一结论,那么辟谣比传谣、信谣更难的原因也就很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