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翻书,忽见“因果”二字,心下颇觉玩味。这概念自天竺传来,竟在华夏扎了根,如今街头巷尾的老太太都能说几句“善有善报”的话。
有趣的是,信者奉为圭臬,不信者亦常借来训人,却鲜有人深究其本来面目。
若说前因后果,自然界确有此理。
种子入土得雨便发芽,饥火烧胃则觅食,本是寻常事相。但将物理之链套上道德枷锁,便成了宗教家的把戏。狼噬羊,羊食草,何曾见上天降罪于狼?生态循环间,本无善恶标签,唯有人类,偏要在这无情宇宙间强植道德律例。
所谓业力,更是精巧的设计。
身口意三业划分得细致,善恶无记分类得周全,却忘了道德本是人间变动的尺度。
昔时女子改嫁谓之失节,今日则稀松平常;古时曹操是奸雄,今人却赞其雄才。善恶尚且随世易时移,那报应轮回的账簿,又该如何记账?
莫非阴司判官还要熟读各国史书、考证风土人情不成?
更不必说那掌管因果的鬼神体系。
十殿阎罗、判官小鬼,俨然一套仿人间的官僚系统。
既如此,难免有徇私舞弊之虞。
你看庙中香客,供元宝、烧高香,岂非公然行贿?
而超度法会、祈福道场,更是直白地要以经咒金银干预因果运行。
原来这天道轮回,也可用人间手段打通关节。
细想来,这套学说最初在印度,本是为种姓制度粉饰太平的。
告诉底层民众今生苦楚是前世造孽,乖乖忍耐便可换来来世福报。
这般设计,倒真是维持社会稳定的妙招。
只是用虚幻的来世安慰现世的苦难,用迟到的正义为不公辩护,本质上与拖欠工钱的黑心老板有何差异?
最令人悚然的是,某些深信者看待世间苦难时的那份冷漠。
被欺压者是活该,施暴者是讨债,一切不公都被合理化。
这种思想不仅残酷,更可怕的是消解了人类最基本的同情心与正义感。
医生救人、志愿者助学、路人施援,若都怕“介入他人因果”而袖手,这世界早成冰窟。
实际上,正是人类相互“介入”的善意,才构建了文明的基础。
那些开口闭口“下地狱”的诅咒,本身就在践行语言暴力,不知这又该算作什么业?什么报?
或许因果之说的最大悖论在于:用它评判他人者,最先堕入了自己设定的恶业循环。
现代人当明白,伦理道德是人类共同体协商的契约,不是悬于天上的神秘法则。
我们追求正义,是要在当下建立公平的社会机制,而非寄托于虚无缥缈的来世。
真正的善,是此刻伸出的援手;真正的恶,是此刻纵容的不公。
至于因果报应,不过是人类在无知中编织的寓言,在苦难中寻求的安慰。
而我们需要的,是直面现实的勇气,与改造现实的智慧。